今年是我國杰出的會計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的潘序倫先生誕辰130周年。作為中國會計界一代宗師,先生將現代會計的復式簿記方式及其理論引入中國,奠定了中國現代會計學的發展道路;先生開創“三位一體”會計事業發展先河,是培養我國會計人才和發展我國會計事業的先驅;先生引領中國現代會計理論研究,飲譽海內外,被評為上海市“社科大師”。先生是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創校校長,是立信人心中永遠的“潘老”。
紀念潘老,我們要賡續先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先生畢生服膺愛國主義,一言一行都以民族利益為先。出身江蘇宜興書香門第,成長于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新舊思想交鋒的戰亂年代,傳統文化滋養和風雨飄搖困境交織,催生了先生“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思想覺醒。先生認為,“國家好比一架飛機,一翼是軍工科技,一翼是財經會計,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騰飛于世界民族之林”。1924年,在美國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后,先生毅然回到祖國懷抱,基于當時國內民族工商業發展對改革舊式簿記和懂得經營管理會計人才的迫切需求,于1927年1月在上海創立“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自此將個人夢想與國家、民族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開啟了立信會計事業騰飛之路。
在國家危難之際,先生挺身而出投入抗日救亡洪流,開展輿論宣傳、募捐賑災、慰問前線將士等活動,不遺余力服務戰時經濟,為抗戰勝利保駕護航。解放戰爭時期,先生暗中支持黨的事業,突破封鎖,保障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順利發行。歷經立信會計事業半個多世紀的艱辛發展,垂暮之年,先生唯一掛念的仍是如何迅速培養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會計人才。
紀念潘老,我們要賡續先生以敬業育人為核心的無私奉獻精神?!笆f弟子,桃李芬芳”是對先生教育人生的真實寫照。1928年先生創辦了立信教育事業,1937年,他創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培養高級會計人才的學?!⑿艜媽?茖W校在戰火硝煙中問世。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特別是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一無辦學經費、二無校舍”的境遇下,先生從未放棄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他邀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教育家黃炎培等一批名家大師執教立信,寫就一段烽火歲月育英才的教育佳話。
緊跟工商業發展對現代會計人才的職業能力訴求,先生見微知著提出“管理務期嚴格、學生學驗并重”的教育理念,把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規定“一學期內學生缺課三分之一以上,不能參加期終考試”“70分為及格,不及格者不準畢業”。先生頗為重視職業指導,經常組織學生到工商企業和政府機關參觀、實習,設立“立信會計職業咨詢所”,盡可能介紹會計人才就業。在學校歷經波折復辦之際,先生更是傾其所有,把自己所有存款、海外校友資助自己生活的匯款等捐贈學校,設立“潘序倫獎學金”;將存書兩千余冊捐贈立信圖書館;將事務所收入和立信編譯所出版的《立信會計叢書》版稅,悉數投入會計教育。從事務所辦公室的一席補習之地,到鼎盛時僅上海就設有11所分校;從僅有22名學生的簿記訓練班,到培養出數十萬財經人才遍布海內外……先生嘔心瀝血將畢生心力傾注于會計人才培養,在中國財經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紀念潘老,我們要賡續先生以公正誠信為核心的誠實守信精神。從會計人生到教育人生,從“學科之父”到“社科大師”,一路走來,“立信”始終是先生念茲在茲的“道之本者”。先生認為:“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毕壬研庞帽茸鲿嫻ぷ鞯纳€,把“信”字熔鑄于一生的立信會計事業。自創業之始,先生取《論語》中“民無信不立”之意,將創辦的學校、事務所、出版社均冠以“立信”之名,并將“立信”引申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24字訓條,構筑起立信精神的思想內核。
先生一生以信立身、以信立校、以信立業,是立信精神最為厚重的表達。先生給各地立信學校定下一條鐵律,考試作弊者一律開除學籍。先生在病危之際為出國深造學生的推薦信簽字時,仍不忘告誡學生:“學識經驗及才能,在會計師固無一項可缺,然根本上終究不若道德之重要?!?0世紀40年代,先生在對全國會計人員的演講中,呼吁“務要不為威屈,不為利誘;不造假賬,不隱弊端”,這四個“不”字,在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
紀念潘老,我們要賡續先生以銳意改革為核心的開拓創新精神。作為我國一代會計泰斗,先生始終站在會計教育改革的潮頭,全身心致力于會計工作和會計教育“日日新月月新”。20世紀20年代,在對中國工商業發展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先生率先把“新式簿記”這一近代科學的會計方法在我國加以推廣應用。早期辦學時期,先生帶領立信會計??茖W校教師“立足會計、發展會計”,站在會計學科前沿,及時引進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學術,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會計學科,引領中國現代會計學發展。1980年,在立信會計高等教育??茖W校復辦時期,先生卓有遠見地提出“收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推薦,供需見面”的改革措施。
在舊式會計日漸式微之時,先生勇領風氣之先,開創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茖W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三位一體”的立信會計事業,將會計師業務開展、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會計專業書籍編輯出版融合起來,探索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雛形。在1985年的一次談話中提及“三位一體”的創辦初衷時,先生指出:凡是立信所辦的各項事業都是一個整體,這些單位有主有從,相互促進。立信“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至今深刻影響著中國現代大學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演化和推進。
紀念潘老,我們要賡續先生以艱苦創業為核心的勇于拼搏精神。先生視艱苦奮斗為人生天職,以“成功道路多艱難,奮力前驅能過關”與青年人共勉。求學美國三年間,他“從未看過一場電影,也未到餐館吃過一頓飯,從清晨到深夜,都是在自己租賃的宿舍內或學校圖書館里度過的。有時連飯也沒有工夫吃,只好買個面包就著一杯溫水充饑”。當時的同學中常常有人說,“潘序倫這種勤奮節儉的生活是誰都過不來的”。正是這種“誰都過不來”的拼搏意志,支撐先生闖過了人生中每一段艱難困苦的歲月。耄耋之年,先生除擔任名譽校長外,還身兼中國會計學會和上海市會計學會顧問,上海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等數職,貢獻自己的“余熱”。
紀念潘老,我們要賡續先生以優良家風為核心的以儉修身精神。先生一生信奉“廉潔勤奮為歸”,經常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來鞭策自己、教育家人。在子女心里,父親給予更多的,不是物質上的豐裕生活,而是精神上的以儉修身之道。先生晚年生活勤儉淡泊,長期居住于舊式里弄斗室,除一床、一幾、一柜、一桌、四椅外,屋內別無他物,唯有成堆的書籍。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先生寫下力透紙背的遺愿:“我一生最喜歡節約一切物力、人力、財力,為建設新中國服務?!彼麤]有留給后代一分遺產。女兒、女婿將其留下的書籍、名人字畫等全部捐給立信會計??茖W校。這位會計界的傳奇人物,用幾近跨越一個世紀的人生,寫出了“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取之于會計,用之于會計,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的立信風骨。
潘老的一生,以仁者的擔當、勇者的無畏和智者的拓展,為我國現代會計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先生的一生,是為會計的一生,是為教育的一生,是為國家的一生。先生用一生的堅持兌現了“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的人生信條,先生的一生是中國現代會計事業發展的生動縮影。先生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大師風范,是引領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奮發向前的精神旗幟,更是“三位一體”立信會計事業發揚光大的永遠豐碑。
今日之立信定將胸懷“國之大者”,為民族復興偉業挺膺擔當。我們要責無旁貸接過歷史接力棒,守正創新推動“三位一體”立信會計事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對接,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形成推動服務上海、服務全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努力譜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先輩的時代華章。
(作者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黨委書記、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立信分中心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0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