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家庭、學校、社會都希望下一代身心和諧健康成長。然而,現實中頻頻發生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又令人揪心,由此引發的出走、抑郁、自殺等心理危機突發事件給個人、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都帶來很大傷痛。目前中小學生主要面臨哪些方面的心理問題?如何盡早預防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這些都是亟須引起重視、準確把脈和認真應對的現實問題。
中小學生六類心理問題亟需關注
從心理問題到由此導致的危機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定過程的,充分了解中小學生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問題,能更有效地進行干預并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經過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年以來對中小學生的幾次大樣本調查的總結分析,發現中小學生有以下幾類心理問題較為常見。
一是自我接納程度低。自我接納程度低的人往往情緒消極,個人價值感低。比如對自己的性格、體形、外貌、學習感到不滿意等。二是自卑感嚴重。中小學生容易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形成自我評價,有的學生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消極心理,從而對生活、學習感到無力。三是感到緊張不安。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如果長期處于焦慮情緒下,就會表現出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甚至出現失眠、多夢、心悸、腹瀉等軀體化表現。四是抑郁情緒明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對全國2萬多名中小學生調查發現,有部分中小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比較明顯。還有兩類心理問題是對未來缺乏希望和快樂感較低。
找到引發心理危機的風險源
問題的發生都可以溯源并尋找解決對策。針對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家長和教師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中須多加關注,同時要及時發現引起心理危機的風險源,及早進行干預。以下五種風險源需要特別引起關注。
第一,學習壓力大。不少父母和教師把學習作為評價孩子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會使孩子也格外看重成績。一項調查發現,對于高中生而言,“學習或成績”帶來的煩惱和壓力遠超其他選項。
第二,人際關系不和諧。人際關系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成年人的想像。很多孩子的心理危機來源于不適的關系。例如,同伴關系好壞對學生的自我接納、情緒等有顯著影響。同伴關系差的學生和同伴關系好的學生相比,覺得“誰都比我強”的比例高13%,“經常感到悶悶不樂”的比例高近14%,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比例高近15%。
第三,家庭環境不健康。家庭環境包含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養方式等。研究發現,生活在雙親家庭的孩子“經常感到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比例均比單親家庭的孩子高約12%。同樣,留守兒童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經常感到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比例分別低8%和16%。
第四,獲得社會支持少。研究發現,獲得社會支持少的中小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比例更高。例如,感到“父母不理解我”的中小學生“經常擔心各種事情”的比例更高,比得到父母理解的學生高14%;父母不聽孩子訴說煩惱的中小學生“容易感到緊張”的比例更高,比父母喜歡聽孩子傾訴的學生高10%。
第五,心理調適能力不足。心理調適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調整和改善認知、情緒、心理等,善于多角度看問題和應對壓力等。中小學生對情緒的調節方式不同,心理健康狀況也差異很大。和善于采取積極情緒調節方式的學生相比,采取消極情緒調節方式的中小學生“經常感到悶悶不樂”的比例高20%,經常感到孤獨的比例高16%,經常感到快樂的比例要低30%。
從源頭做好危機的風控管理
了解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和危機的風險源,家校社各方面要共同發力,從源頭做好風險因素控制,及早預防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除了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完善學生心理檔案外,還要特別重視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技能。要把家長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群體中,給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與方法,使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能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尤其要關注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如開學前、考前、考后等,及時捕捉孩子發出的心理危機信號。
構建社會支持系統。有效的社會支持能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面對挫折的勇氣,是可持續性的心理資源。中小學生的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父母、教師和同學,父母對孩子的親密感與支持度,老師、同齡人的積極評價等,都是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教師家長要協同起來,改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同時引導學生主動與同伴建立良好的朋輩關系。
改善不良環境因素。誘發心理危機的導火索往往與孩子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父母感情不和、學校管理不善、網絡不良言論與事件等都是誘發心理危機的因素。家長和教師要關注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現不利因素及時修正,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如適當的運動、良好的睡眠習慣能使學生身心舒展。這些習慣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的人際關系、環境適應、學習效率、意志品質等,從而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父母和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以使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新時代少年兒童政治引領機理與方法研究”[22TZTSKA001]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0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