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政策頂層設計持續強化;形成了支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強大合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明顯改善;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社會環境持續優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測評體系日趨完善。面向新征程,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發展路徑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二是智能化全面賦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三是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治理能力建設。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發展;未來展望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存在于大教育的各個環節、鑲嵌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包括家庭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社會培訓等。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憲法規定的責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越城鎮西城中學教師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學生授課。李景 攝
新時代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取得的成就
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大力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開展掃盲運動。在掃清語言交際障礙的同時,也為我國普及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提升億萬群眾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部、國家語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語言文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當前我國普通話普及率從2000年的53.06%上升至2020年的80.72%;原“三區三州”地區普通話普及率達到61.56%;文盲率下降至2.67%,實現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語言交際障礙基本消除的歷史性目標,創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多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成功典范。[1]
第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政策頂層設計持續強化。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政策遵循。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要搞好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均強調了在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重要作用,分別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把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為關鍵性、基礎性工作來抓,作為做好民族地區工作的長久之策、固本之舉來抓”。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再次強調要“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2021年,《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明確將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從國家規劃層面來看,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列入“民族教育”的第二十七條。2012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聚焦農村、邊遠、民族地區,提出需“扎實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16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并“在農村和民族地區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將“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中廣泛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完善育人模式”的一部分。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全面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并對新時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作出系統部署。2021年,教育部、國家語委部署語言文字事業“十四五”重點任務,提出“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從落實規劃精神層面來看,主要聚焦在三個層面。一是聚焦推普脫貧。2021年,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聯合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聚焦民族地區、農村地區以及普通話普及率已達到85%的省份和基礎較好的城市地區,提出在不同地區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具體舉措。二是聚焦學前教育。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通知》,對學前學會普通話提出具體要求。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文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專項計劃,聚焦民族地區、農村地區,著力提升學前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三是聚焦三科統編教材。2019年,教育部教材局印發《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推進實施方案》,在三科統編教材視域下,提出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具體方案。
第二,形成了支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強大合力。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全局性、全民性、社會性的教育類型,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參與。進入新時代,已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支持、高校參與的共建模式。
國家語委各委員單位分工協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謀劃、積極作為,不斷創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方式。中央宣傳部大力宣傳黨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政策及各地有效做法和典型經驗,營造了良好氛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指導少數民族地區技工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完善語言文字信息技術標準體系,指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企業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國家民委持續推進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全國總工會結合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中國共青團中央借助農牧民夜校這一重要載體大力開展農村青年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東西部對口支援力度加大。2018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建立了東西部對口支援機制。以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為契機,北京、江蘇等東部省份分別對口支援“三區三州”,扎實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助力脫貧攻堅工作。2021年,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進一步強調要“發揮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機制作用”。疫情期間,北京市等東部地區通過開展普通話線上培訓等方式,大力提升民族地區骨干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能力。
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有效助力。北京大學等122家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在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工作以及推普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助力作用。作為基地的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會組織了北京50所小學1400余名教師,與新疆阿克陶縣全部66所小學的近2000名尚不勝任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的教師結成幫扶小組,開展網絡在線輔導,有效提升了該縣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
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教育部、國家語委積極協調相關社會力量參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中國移動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對“三區三州”青壯年勞動力使用“語言扶貧”APP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免費提供網絡通信支持??拼笥嶏w公司為52個未摘帽貧困縣5200多名教師培訓提供免費測試服務,在疫情期間向新疆吐魯番市所有教師免費提供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平臺。北京愛課互動科技有限公司“課堂派”,為貧困縣教師提供在線學習平臺和技術支持。凱叔講故事、優谷朗讀、一心悅讀文化科技公司等更多社會力量,也都參與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之中。
專家學者提供重要智力支持??蒲惺菄彝ㄓ谜Z言文字教育的強有力支撐,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廣大科研工作者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持。2020年,在廣大統計學、語言學專家的支持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普通話普及情況抽樣調查工作,摸清了我國普通話普及的“家底”,為制定“十四五”規劃和面向2035年規劃提供了扎實的數據支撐。2019年,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召開并發布《語言扶貧宣言》。廣大科研工作者圍繞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等問題,開展大量理論研究,相繼出版《語言扶貧問題研究》等著作,為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第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明顯改善。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教育資源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近年來,我國聚焦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大量開展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培訓。10年來,依托線下、線上兩種教學模式,共完成了30余萬鄉村教師、10余萬民族地區教師的培訓工作。此外,還利用“中華經典資源庫”的優質課程資源,面向全國萬名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免費培訓,有效提升教師中華文化素養和經典誦寫講教學水平。
大量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得到有效供給。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的統籌協調下,《普通話1000句》《幼兒普通話365句》等通用型普通話學習教材以及更接地氣、簡單易學的口袋書《普通話百詞百句》等具有實效性的圖書資源相繼問世。同時,大量信息化課程資源得到有序開發。“語言扶貧”APP上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匯集了超過308萬個線上課程資源,覆蓋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等19個專業大類。同時,APP還鏈接上線3.9萬個“5分鐘課程”視頻資源,涵蓋生產、生活、科學等23個分類、135個課程專題。
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是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的基礎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制修訂34項語言文字規范標準,規范標準覆蓋領域不斷拓展。2013年,國務院頒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中小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測試大綱》(試行)和《漢字部首表》。這兩部規范標準的發布對于健全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測試體系,助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國家語委還修訂完成了國際標準《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發布了14批外語詞規范中文譯名以及通用規范漢字筆順規范等一系列規范標準,滿足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迫切需求。
第四,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社會環境持續優化。
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氛圍。
以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為平臺,做好重點宣傳。自1998年起,我國已連續舉辦了25屆全國推普宣傳周。黨的十八大以來,推普宣傳周活動重點聚焦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為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營造了良好氛圍。此外,“全國推普周領導小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推普周期間,各地也開展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宣傳推廣活動,大力宣傳語言文字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切實提高社會語言文字規范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推普氛圍。
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形態,做好日常宣傳。以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5周年和20周年活動為契機,以推普助力脫貧攻堅、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等重點工作為抓手,利用節慶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做好日常宣傳工作。持續發揮傳統媒體作用,借助中央和國家權威媒體對民族地區、鄉村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等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形態擴大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開通相關公眾號和微博話題,從“推普助力脫貧攻堅”“推廣普通話”“推普三下鄉”等角度展現各地、各部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取得的成效。
第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測評體系日趨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測評體系進一步完善,測評能力進一步加強,面向不同人群的測評工作得到大力發展。目前,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機構已發展至1700余個,10余年來共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6200余萬人次、漢字應用水平測試22萬余人次。與港澳15所高校(單位)合作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6萬余人次。為進一步改進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教育部、國家語委修訂發布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規定》,為每年近900萬參測人員提供便捷服務。2022年,經過多年研制和試測工作,《中小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測試大綱》(試行)發布,這標志著中小學生群體自此有了國家通用語言測試的基本標準。2022年,面向青壯年勞動力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交流能力測評標準(草案)發布,并在新疆等地進行試點測試。2023年,面向學前兒童的普通話溝通能力測評標準發布,并在7個少數民族省份,完成了46萬名學前兒童的測試工作。
面向新征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發展路徑
當前,我國仍有19.28%、2.7億多人口不具備普通話交流能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和邊遠地區、民族地區,這已成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的“短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達到85%”“到2035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更全面、更充分”的發展目標。當前,我國應加快完善與教育強國相適應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體系,全面提升國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質量。
一是提升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提升是教育工作的基礎,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面向2035年,要進一步聚焦重點人群、重點區域,全面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推動完善“兩行動一計劃”,即民族地區的“推普攻堅行動”、農村地區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以及普通話普及率已達到85%的省份和基礎較好的城市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普及行動”。
深入推進民族地區推普攻堅行動,全面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民族地區中小學,全面推行三科統編教材,深入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持續推進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專項計劃,加強民族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大力推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計劃,加強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聚焦民族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和基層干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開展“職業技能+普通話”能力提升培訓。
加強鄉村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全面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教育教學基本用語用字的法定要求;堅持把語言文字規范化要求納入鄉村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學生管理和教育教學、評估評價等各個環節。繼續實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切實提高鄉村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水平。加快實施經典潤鄉土計劃,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中華經典文化鄉村行活動,提升鄉村語言和文化素養。聚焦鄉村電商、手工業、旅游業等產業,針對電商、手工業、旅游業等從業人員持續推進“普通話+職業技能”示范培訓,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大力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普及行動,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建,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學習體系。持續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測評體系建設。加強語言文明教育,涵養和諧健康的社會語言生態。
二是智能化全面賦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數字技術改變了人類的語言生活形態,尤其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在教育強國這一大背景下,傳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挑戰。當然,數字化、智能化也為語言技術創新升級、推動語言教育改革帶來了新機遇。面向2035年,要用好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平臺、手段,改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有效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高質量發展。[2]要創新數字化智能化推普新模式,開發針對性、適用性強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資源,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效能。不斷加強人工智能發展中的自然語言處理等關鍵問題研究和原創技術研發、語言技術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數字技術發展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治理能力建設。
《意見》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向2035年,要不斷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治理能力建設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法治化建設,修訂并推動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體地位。同時,還要持續推動修訂完善地方語言文字法規規章,使之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精神相一致。依法嚴把教師準入關,依法確保民族地區教師的普通話水平要求。要定期開展全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全面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狀況和教育基本情況。要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教學資源、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等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建設、整合、重構與開發。[3]嚴格貫徹落實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加強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絡信息、公共服務等領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建設,引導現實和網絡空間語言文字規范使用。
參考文獻:
[1]孫美娟.譜寫中國語言學發展新篇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2-30.
[2]姚喜雙.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J].語言文字應用,2022(04).
[3]李宇明,施春宏,曹文,等.“語言資源學理論與學科建設”大家談[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2(02).
(作者袁偉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雪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
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及策略研究”(22&ZD216)、國家語委“十四五”科研規劃2021年度科研項目“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資源及語言能力發展研究”(YB145-8)的成果。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