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介入教育教學的本質就是促使學校教育不斷更新、優化、升級,并不斷接近教育的本原——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精準的學校管理與指導,并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服務?;诰W絡互動視頻直播技術的“雙師課堂”的實施,讓我們意識到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未來教師職業的沖擊和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素養將成為教師新素養的組成要素,以數字化素養為基礎,逐步形成新的教師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標準,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大重點。
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教師要持續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創新行為,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信息化時代,教師不再能依靠占有某一類知識來樹立自己的權威,要根本變革“課程是繼承人類經驗知識精華”的觀點,發展自我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隨著學生獲取信息的持續增加,學生對事情的專注程度變低,深入思考的時間減少,動手操作的機會也持續變少,這些問題迫切呼喚教師進行教與學方法的變革與創新。
提煉、加工、選擇信息的能力。大量信息來源的沖擊,可能會刺激人對信息更多的需求,造成“信息饑渴癥”,淡化人的主體性。有預測顯示,到2050年左右,走向互聯網深處的人類社會,將創新出99%以上的新知識。信息時代常見的特征就是“知識爆炸”,隨處都是信息,但這些信息卻是紛繁蕪雜的,我們只有通過對大量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提煉和加工,才能獲取對我們有用的知識,才不會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之中。教師只有先具備這種能力,才能將這種能力傳授給學生。
培養學生數字素養的能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人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26.5小時,大部分時間用于社交、瀏覽新聞、觀看視頻等,而在線教育的使用率僅為16.6%?,F代人將網絡用于學習創新乃至創造生產力方面的時間非常少,人們對數字化的使用步入了誤區。因此,對于學生數字素養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學生使用數字技術來獲得,而應該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師生交流中將數字素養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具備信息素養、社交素養、網絡安全素養和問題解決素養,這是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面。
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信息技術不能只被看作是一種工具、手段,如果教師只會解讀信息技術給予的內容,就會被技術所駕馭,淪為技術的“奴隸”。我們應將信息技術無縫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讓技術、人與精神融合,創造新的秩序、范式與文化。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動性,善于利用教育教學工具來工作,利用在線調查工具開展測試、創建班級文化、提高班級凝聚力;利用多種平臺建立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系;結合知識圖譜,建立領域知識庫,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生成不同的試題并進行作業批改等。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說,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對于基層工作者,實踐最重要,先要動起來才能發現各種可能性。
張文鳳,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黨總支書記、校長,翡翠城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培訓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市教育學會小學教育研究分會副理事長。(文/張文鳳)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