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當前復雜的世界格局和變革中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制定國際化戰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適應時代發展、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尋求戰略性變革的一種新趨勢。國際化戰略對大學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組織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其對培養方向的引領、培養過程與前沿研究、社會實踐和國際交流融合等方面。為此,本文提出中國高校在國際化戰略制定和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過程中,需加強與國際組織發展議程的接軌、聚焦全球議題開展行動、促進高水平中外聯合培養等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國際格局正持續發生復雜而深刻的演變[1]。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地緣政治博弈升級,全球治理逐漸失衡。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發達國家依然占據重要地位,而新興國家崛起帶來全球力量對比變化,尋求更多地參與國際制度與規則制定。這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挑戰與機遇,也使我國對培養參與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
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建設一流大學和學科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橋梁?!督逃康劝瞬块T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教育治理中國方案,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深化與重要國際組織合作,推動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教育目標[2]。主動加強與國際組織、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2022年5月19日,南京大學舉辦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共同探討大學發展的新范式與新使命
一、研究動因
為踐行大學使命與責任,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升全球影響力,全球各高校紛紛提出其國際化戰略。如《清華大學2030全球戰略》以構建未來塑造力為頂層戰略,提出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京大學全球開放發展戰略(2020-2030)》以“變革引領”為主題,構建“智引全球”(BRAINS)的教育開放發展方案;《西安交通大學關于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若干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構建全球合作網絡,將國際合作交流融入學校事業發展全局;《耶魯大學全球戰略(2019-2022)》(Yale University Global Strategy:2019-2022)提出“培養世界公民和世界領袖”,并成為“全球研究領域的領袖”;《麻省理工學院全球戰略》(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表示要“推進前沿研究,成為全球問題的解決者”。
國內現有對大學國際化戰略的研究重點關注國內外大學戰略規劃流程與核心要素[3],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研究關注國際組織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及大學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模式[4],忽視了國際化戰略及其行動方案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彌合國際化戰略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研究間的空白,從人才培養和解決全球問題的視角,分析大學國際化戰略對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價值體現。
二、國際化戰略影響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本質上是將全球勝任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清華大學2016年發布的《清華大學全球戰略》對全球勝任力進行了系統解析,即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包括認知、人際、個人三個層面的六大核心素養[5]。大學國際化戰略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具有戰略指導意義,并依托大學的學術研究、社會服務與國際合作功能,實現對全球的責任與擔當。
(一)以國際化戰略引領人才培養方向
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戰略構建了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在頂層設計上為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奠定了基調?!堵槭±砉W院全球戰略》提出培養創新、合作、高效、明智的未來領袖,其核心價值是堅持發現與追求智慧、尋求創新的問題解決方案、誠實正直、尊重他人及其他文化、尊重多樣性[6]?!秱惗卮髮W學院全球參與戰略》(UCL's Global Engagement Strategy)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為國際化的生活與職業發展做好準備[7]?!缎录悠聡⒋髮W全球戰略:五年計劃》(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lobal Strategy:A Five Year Plan)提出要培養在任何國家和文化環境下都能獨當一面的國際化人才[8]?!肚迦A大學2030全球戰略》提出“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學生群體,建設全球卓越的教師隊伍”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而“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9]?!赌暇┐髮W全球開放發展戰略(2020-2030)》則表示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為國家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通曉國際事務與規則、業務精湛、外語嫻熟的新時代棟梁之才,為世界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了解中國、貢獻世界”的未來青年領袖[10]。
國內大學國際化戰略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提出了本土化要求,在扎根中國的基礎上,培養既具備優秀業務能力與國際文化素養,又深諳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本質、理解新發展理念的人才。如清華大學將“自覺與自信”納入全球勝任力的核心素養,指出要“深刻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與世界觀,保持自己的獨特個性,并通過不斷自我審視來提升自我”。南京大學也將家國情懷和了解中國作為人才培養的先決條件。
(二)將前沿學術研究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大學國際化戰略重視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融合,面對世界熱點議題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前瞻性的學術研究,在研究中持續提升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提出要強化在企業、創新、轉化醫療等領域的科研專項能力培養,共同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有效方案[7]。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強調研究必須滲透到所有學位課程中,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相互影響和促進,并增加學生獲得跨學科技能的機會,增加與社會問題相關的跨學科博士生數量,以及根據特定的社會問題啟動發展項目。清華大學落實其全球戰略,將塑造全球領先觀念,共享先進知識,加強對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研究,持續推進學校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人工智能治理等重點領域的科研創新。
依托于學術研究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理應發揮學科與科研平臺優勢,依托重大科研項目與學術交流網絡,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將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深度融合。清華大學等高校發起成立的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聚焦氣候領域聯合研究、學生活動、人才培養、綠色校園及公眾參與,成員來自六大洲9個國家的15所世界一流大學,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國家更新自主貢獻目標文件中就列出了該聯盟的相關工作。
(三)以跨學科、跨文化的社會實踐作為培養重要環節
大學國際化戰略不僅關注學生在跨學科、跨文化培養中能力的提升,還注重發展課程與實踐之間的聯系,以確保畢業生將分析、洞察能力和學術技能帶入職場。學校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有利于培養國際組織人才的服務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等。
校企合作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組織工作的能力。同時,專家參與企業項目,使基于研究的知識在社會得以普及,并用來支持社會決策。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表示要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和全球視野,鼓勵學生通過參加有代表性的咨詢活動和社區服務提升領導能力,促進個人發展。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創業社團通過提供免費的聯合辦公空間、加速器項目、訓練營、輔導、創業平臺,讓志同道合的學生組建社區,將學生、研究人員和社會人士聯系到一起,為商業萌芽創造生長空間。由赫爾辛基大學專家學者成立的CarbonLink公司,研發了第一個實時碳足跡計算器。清華大學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實習,包括企業實習和國際組織實習,積極學習國際規則,了解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并打造海外實踐課堂,為學生創造更多海外實踐機會,如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設計的“絲路新探”海外實踐項目,已組織多個實踐分隊前往中亞、東非等地區。南京大學鼓勵和支持學生在國際組織實習任職,拓展國際創新創業支持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實踐能力。
(四)全球視野推動多元培養
國際合作是大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環節,通過建立區域性與全球性戰略伙伴關系,實現大學間在人才、研究等方面的交融互鑒與共同進步,為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世界一流大學間的戰略性合作,有利于開拓全球視野,理解不同文化和地區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應對區域性或全球性問題。麻省理工學院提出要構建最具活力的創新網絡和更美好的世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其實現路徑包括建立區域工作小組、制定區域戰略建議和行動方案,并將增進與中國高校在氣候變化、清潔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合作。日本東京大學提出構建全球共同體,建立通信互聯的全球網絡,以共同面對全球性挑戰。赫爾辛基大學為建設更有韌性、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不斷推進大學的研究和人才發展議程。清華大學長期以來積極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國際科研合作網絡,推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截至2021年底,清華大學已與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帝國理工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16所大學與科研機構簽署戰略科研合作協議,并啟動聯合種子基金項目170余項。
大學的全球視野及戰略伙伴的選擇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具有深刻影響,一所具有全球領導力的一流大學應具備與世界上不同發展程度伙伴合作的能力。因歷史發展與地域條件等原因,大學對戰略伙伴的選擇存在差異,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對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存在差異。麻省理工學院注重向全球合作伙伴學習,通過在特定區域召開峰會,不斷挖掘新資源、發展新伙伴,非洲便是麻省理工學院關注的區域之一。赫爾辛基大學的戰略合作伙伴分布于亞非歐地區,北京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肯尼亞內羅畢大學是其四大戰略合作伙伴。赫爾辛基大學積極參加芬蘭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發展計劃(HEI-ICI),支持芬蘭和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提高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相比之下,中國很多大學主要關注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伙伴的合作,與發展中國家的實質性合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戰略強調了促進師生的國際交流與建設國際聯合培養項目的重要性。哥本哈根大學強調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國際學習機會,包括設立53門高水平英語碩士課程、50多門國際暑期課程、多學科在線課程以及與其他頂尖大學合作的聯合課程。清華大學致力于為全校學生打造高品質多層次的海外學習項目,每年組織開展多種類型的海外學習項目,包括交換學習、公派留學、海外研修、短期課程、文化交流等,并成立全球創新學院、中意設計創新基地、東南亞中心、拉美中心等海外基地,促進文化交流。清華大學與海外知名院校共合作開設54個聯合培養學位項目、28個全英文講授研究生學位項目,其中11個聯合培養項目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
目前,國內高校中外聯合培養國際組織人才的模式逐漸成熟[11],如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與日內瓦高等國際關系及發展研究院本碩連讀聯合培養項目,復旦-LSE“全球政治經濟”碩士雙學位項目、清華大學-日內瓦大學“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雙碩士學位項目和清華-耶魯環境雙碩士學位項目等“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項目”,西交利物浦大學、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南京大學南京赫爾辛基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學院、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等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等。中外聯合培養的模式使學生在多元文化場景中,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互信,提高國際組織人才所需的專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是未來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趨勢。
2022年5月19日,南京大學舉辦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共同探討大學發展的新范式與新使命
三、落實聯合國發展議程與應對全球性問題
(一)國際化戰略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結合
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從社會、經濟、環境三個維度實現可持續發展,并針對面臨的饑餓、貧困、健康、衛生、氣候等全球性問題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指導一段時期內全球發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大學作為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的核心參與者,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具有重要意義。大學國際化戰略與聯合國全球性規劃文件的結合,對學校發展和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有著重要影響,學生通過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可增加對聯合國工作的理解。
國外研究型大學在學校發展與SDGs融合上起步早,在SDGs發布后即積極制定相關的大學發展戰略與行動方案,這一點在歐洲頂尖高校尤為明顯。研究表明,荷蘭高校對實現SDGs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在人才培養環節設立SDGs相關課程和學位項目,在科研創新層面則圍繞SDGs建立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研究,在社會服務方面建立廣泛的合作網絡以實現SDGs[12]。以烏得勒支大學為例,其在國際化戰略中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以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培養學生和進行科學研究為自身使命[13]。烏得勒支大學開設全球可持續發展本科學位項目,通過跨學科培養的方式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能力[14],同時,在碩士階段設立與SDGs相關的專業,分別為可持續發展商業與創新、可持續性發展、能源科學、創新科學及水科學與管理[15],結合可持續發展相關科研項目綜合培養人才,其培養的學生往往更容易接觸到與SDGs相關的經歷及工作機會。北歐國家的大學對落實SDGs也非常積極,如挪威奧斯陸大學和赫爾辛基大學將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置于大學發展戰略的核心,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納入所有教育課程,以確保大學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學者,指導其對未來人才的培養和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并結合優勢學科研究成果,實現碳中和等目標[16][17]。亞洲國家中,日本對SDGs的響應較為積極。在東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中,SDGs占據了重要篇幅,以SDGs為框架探索實現大學傳播知識、建立和諧社會的使命。圍繞實現SDGs,東京大學于2017年推出未來社會倡議(Future Society Initiative),于2020年8月建立全球公共領域中心,旨在提供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促進社會轉型。
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目標逐漸進入國內高校的視野。清華大學舉辦了“大學·可持續發展”論壇,并發布《清華大學SDG行動報告》[18],總結梳理學校在落實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采取的行動和努力,全方位展示清華大學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實踐和成果。浙江大學向全球高等教育機構發起關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相關聯合倡議與行動計劃,將學校自身發展融入全球議程,打造浙大SDGs品牌。
(二)國際化戰略對全球性挑戰與問題的關注
國際組織對人才的要求是具備學術專長和全球視野,擁有多領域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往往在國際組織更具勝任力。大學國際化戰略推動培養具備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化人才,鼓勵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人才進入國際組織提供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
國外研究型大學的國際化發展現階段更關注全球性問題,并提出校園行動倡議。麻省理工學院的國際化戰略指出,研究應關注復雜的社會問題,包括能源、水、糧食、交通、安全、健康、環境、經濟發展等,發出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倡議,關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問題,與目標國家和地區建立聯系,加強全球合作。對于氣候變化與碳中和,烏得勒支大學提出2030年校園碳中和計劃,2015年已有58%的教職工騎自行車上下班,當年碳排放量減少6.8萬噸。倫敦大學學院關注碳足跡,期待通過全球學術合作與交流增進伙伴關系,通過全球繁榮的研究成果,推動解決不平等問題。哥本哈根大學提出《2030可持續發展制度》,關注氣候、資源、衛生、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培養學生和教職工垃圾分類的習慣,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并提出在2030年垃圾循環利用率達到60%。
國內大學中,清華大學的戰略與行動表現出對全球性問題的積極關注,通過多維度接觸全球性復雜問題助力青年學生和組織在世界舞臺發聲。聚焦氣候變化與綠色發展,清華大學發起成立的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先后組織“氣候變化協同”全球行動等多項全球性倡議活動,通過動員青年行動,提升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碳中和目標的認知與關注,尋求跨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學校還承辦了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實踐中賦能青年,提升其領導力。在2021年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期間,清華大學專門在學校主頁上開設互動鏈接,體現學校對全球性挑戰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此外,清華大學與西門子等世界知名企業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清潔交通能源、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尋求突破,通過學術研究實質性提升青年參與全球治理的硬實力。
2023年4月13日,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在南京大學作主題為“氣候變化與世界氣象組織倡議”的學術報告
四、促進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深入剖析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戰略影響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四個核心要素,聚焦國際化戰略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響應及對全球性問題的關注,結合當前世界發展形勢與大學發展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接軌國際組織發展議程
國際化戰略及對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應與國際組織發展議程相接軌。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對專業知識技能、外語等能力有較高要求,與個人生涯路徑也有密切關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及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青年接觸國際組織、認識世界所關注的全人類發展議題提供了指引,了解國際組織發展議程對青年了解國際組織工作、樹立到國際組織工作的長遠目標有積極作用。大學在制定國際化戰略時,需要更多地將國際組織發展議程納入其中,以宏觀戰略引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二)聚焦全球議題開展行動
全方位、多領域聚焦全球性議題與問題,參與制定行動方案與全球性倡議。國際化戰略不只是大學發展的愿景與口號,更需要落實在行動中。應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等全球議題,讓青年通過聯合國、大學聯盟等多邊組織平臺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規則與行動方案制定,參與跨學科、跨文化的前沿科研項目,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智慧。培養氣候變化等關鍵領域的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已經成為大學深度參與全球治理、解決世界難題、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的重要考慮。
(三)拓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聯合培養
持續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聯合培養模式下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國內外一流高校的學科與人才培養優勢,引入優勢團隊和教學資源,匯聚一流科研資源,通過雙語教學、參與全球性問題研討,培養具有卓越學識、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能勝任國際組織工作的高水平人才。(作者蔣文嘉系南京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教師,楊晨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蘇格.2019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中流擊水,浪遏飛舟”[J].當代世界,2020(1):4-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全面部署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EB/OL].(2020)[2020-06-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33/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3]李敏,郝人緣,韓雙淼.國際比較視閾下的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戰略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21(4):146-154+115+160.
[4]張海濱,劉蓮蓮.服務國家戰略,積極推進中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2019年北京大學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論壇綜述[J].國際政治研究,2019(6):123-137.
[5]劉鑫鑫,錢婷.全球勝任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模式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12):74-77.
[6]Richard K.Lester.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EB/OL].(2017)[2022-12-30].http://web.mit.edu/globalstrategy/A_Global_Strategy_For_MIT_May2017.pdf.
[7]UCL.UCL's Global Engagement Strategy[EB/OL].(2015)[2022-12-30].https://www.ucl.ac.uk/global/strategy/global-engagement-strategy-2015-20.
[8]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lobal Strategy: A Five Year Plan[EB/OL].(2019)[2022-12-30].https://www.nus.edu.sg/gro/docs/default-source/global/global/nus-global-strategy-2019.pdf?sfvrsn=27f2ed82_2.
[9]清華大學.清華大學2030全球戰略[EB/OL].(2021)[2022-09-25].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905/98316.htm.
[10]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全球開放發展戰略(2020-2030)[EB/OL].(2021)[2021-01-08].https://wb.nju.edu.cn/c6/7c/c4158a509564/page.htm.
[11]劉孟婷,盧瀅伊,王聰慧.高校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路徑比較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19):5-8.
[12]姜英敏,賈瑞棋.荷蘭大學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戰略與實踐路徑[J].比較教育研究,2022(7):40-48.
[13]Utrecht University. Strategic plan(2016-2020)[EB/OL].(2021)[2022-12-30]. https://sp20.sites.uu.nl/wp-content/uploads/sites/45/2016/09/Strategic-Plan-Utrecht-University.pdf.
[14]Bachelor's Programmes. Global Sustainability Science(BSc)[EB/OL].(2020)[2022-08-03]. https://www.uu.nl/bachelors/en/global-sustainability-science.
[15]Master Programmes. Energy Science[EB/OL].(2020)[2022-08-03]. https://www.uu.nl/bachelors/en/global-sustainability-science/related-masters.
[16]The University of Oslo. The University of Oslo: Strategy 2030[EB/OL].(2020)[2022-12-30].https://www.uio.no/english/about/strategy/strategy-2030/strategy-2030.pdf.
[17]University of Helsinki. Strategic Plan of 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EB/OL].(2021)[2022-12-30]. https://www.helsinki.fi/en/about-us/strategy-economy-and-quality/strategic-plan-2021-2030.
[18]清華國際.《清華大學SDG行動報告》中英雙語版[EB/OL].(2021-08-09)[2022-10-11].https://mp.weixin.qq.com/s/ZSAWtXP-P29OrUg9xPovxA.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7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