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社會責任報告
(2022年度)
一、前言
1.媒體概況
中國教育報創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教育日報。經過近40年發展,已成為以報紙為龍頭和支點,報網端微有機融合的全網、全渠道、全平臺、全天候中國教育報。綜合覆蓋用戶超一億,是“中國百強報刊”,在全國設有30個記者站。
2.社會責任理念
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新聞宣傳工作,以“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為宗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獲獎情況
在年度全國主流報紙出版質量評測活動中,榮獲行業報紙質量評測第二名;榮獲中國報業協會“2022中國報業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創新單位(行業級)”;榮獲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三等獎、第二十四屆全國政協好新聞三等獎等。榮獲2022年度中國行業媒體新媒體影響力TOP10,4個案例獲評首屆行業媒體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共50個)。榮登“2022年度中國郵政發行前20強榜”。
二、政治責任
1.政治方向
(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教育主流媒體導向、旗幟、引領作用,努力做好教育新聞宣傳工作,把好新聞宣傳正確的政治關、政策關,確保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案例:2022年,在理論版分別開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兩個專欄,推出專家重點文章36篇。
中國教育報理論版兩專欄報道版面
(2)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的重要會議、活動,發表的重要講話、論述,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加強選題策劃,強化報道創新,全力做好相關報道。新聞版繼續做好“總書記關心的教育事”重點欄目報道,全年刊發8期。
案例:推出“足跡﹒總書記來過我學?!比诿襟w系列報道,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過的11所學校,回訪現場聆聽總書記講話的親歷者,聽他們講述身邊的變化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展現師生牢記總書記教誨努力奮進的風貌。每組報道由3500字左右的重磅文章和5分鐘左右的視頻組成,報道傳播效果良好。
中國教育報報紙、新聞網、客戶端開設“總書記來過我學?!睂?/p>
(3)緊緊圍繞迎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條全年工作主線,加強策劃,統籌報、網、端、微,把握好會前、會中和會后不同階段,形成報道規模和聲勢,取得良好效果。會前,新聞版開設“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總欄目及“偉大變革”“老區新貌”“大美邊疆”等子欄目,策劃推出“喜迎二十大 新時代新征程教育新篇述評”系列文章,以重大評論《教育奠基偉大復興》。
案例:黨的二十大會議期間,連續推出8期“領航﹒黨的二十大特刊”,出刊42個版。著重突出融媒報道特點,開設“代表說變化”“聽,黨代表的教育故事”“聽見二十大”等融媒體欄目,形成報、網、端、微報道合力。
黨的二十大會議期間中國教育報全媒體報道版面與頁面呈現
2.輿論引導
(1)圍繞教育重大政策、重要文件和熱點難點問題,主動設置議程,策劃組織系列評論和深度報道,積極引導輿論。如圍繞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實,持續推出有份量的報道和欄目。
案例:在7月25日“雙減”政策實施一周年,推出一、四版跨版特刊,紙媒、網站、客戶端等全渠道推出,記錄“雙減”政策實施一周年的歷程和成效。
中國教育報7月25日一至四版“雙減”一周年特刊
(2)紙媒和移動端打造評論“雙陣地”融媒格局,及時主動引導輿論。重大節點推出“鐘曜平”重要評論;圍繞教育部重點工作策劃重點選題,周周有“編輯部評論”,月月有重點話題的系列評論,辦好《青年說》欄目,引導高校師生傳播主流價值觀。升級“融媒微評”為“中國教育報評論員快評”,就熱點事件推出短評,引導輿論。
中國教育報5月8日一版 中國教育報評論員快評截屏
(3)開設“聚焦點”欄目,針對中央和教育部出臺的重大政策,進行全面深度解讀,幫助受眾更加深入了解政策。先后推出《治理“刷課”凈化在線教育環境》《培養更多科學珠峰的攀登者》等數十篇報道。
(4)開設重大典型報道欄目“教改先鋒”,推出各地在教育改革中涌現出來的重大典型經驗,如上海10年磨礪評價“杠桿”撬動教育良性發展、天津打造課后服務工作“升級版”、江西省上饒市鄉村教師隊伍發展透視等報道,社會反響較好。
3.輿論監督
(1)加強監督報道。新聞版開設“今觀察”欄目,對違背教育規律的事件進行深入采訪調查、深度剖析,切實開展輿論監督。該欄目先后推出《“虛火”還是“真愛”——教師資格考試持續高溫透視》《疫情之下電子產品使用更加頻繁——如何應對學生“手機控”》等調查報道。
(2)強化評論監督。評論中心每周出版4期整版評論,并在一版開設“編輯部評論”專欄,充分利用言論發聲,對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及時批評監督,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如《把“協調發展”解讀為“取消分流”太不該》《對教師黑榜警告于法無據于理不合》等。同時,創新批評報道形式,評論版常設“漫話”欄目,以漫畫加短評的方式,對社會上的負面現象、問題等旗幟鮮明進行批評。
中國教育報評論版“漫話”欄目版面截圖
三、陣地建設責任
1.融媒體矩陣
2022年,中國教育報整合報紙、網站、客戶端及微博、微信等近百個平臺號的資源,以重大報道、重點融媒體產品、重要智庫服務為抓手,全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績:全年移動端總流量超過45.2億,比2021年增長6.2億;10萬+推送近2萬篇次,比2021年增加1.2萬篇次;中國教育報微信用戶數達610萬,中國教育報好老師用戶達367萬,傳播力、影響力再上新臺階。
2.融媒體報道
(1)創新融媒產品,提升影響力。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創新推出“足跡?總書記來過我學?!比诿襟w系列報道,以“通訊+圖片+視頻”形式,全景展現師生牢記總書記教誨努力奮進的風貌。同時,將系列報道轉化為互動H5產品《跟著總書記去學?!?,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用戶可以跟隨總書記關心教育的足跡,展開長卷、打卡交互。
“聽見二十大”音頻融媒體系列報道
在黨的二十大主題報道中,策劃推出融媒體互動報道“聽黨代表講思政課”,采訪二十大代表張桂梅、吳蓉瑾、林占熺、劉秀祥、路丙輝、謝明勇等,推出報紙欄目“聽,黨代表的教育故事”,視頻系列報道“聽,黨代表講教育故事”,互動H5“聽,黨代表講思政課”等,相關短視頻瀏覽量均突破10萬,部分單條視頻流量超百萬。
“聽黨代表講思政課”融媒互動報道
(2)打造拳頭IP,提升服務力。在移動端和讀書周刊同步推出“中國教育報讀書會”,打造“讀書會”IP。251天,33場直播,200萬人次線上參與,近萬名熱愛閱讀的老師在群落中進行每本書21天的打卡跟讀,產生的讀書筆記超2000萬字。
打造“版面+微信+H5+APP+雙端服務(B+C)”的專業化平臺,融通好老師課程產品,為學校和廣大教師提供專業化服務。目前,已構建了包括26個大模塊、63個小模塊、2000多節課程的好老師課程體系,服務多個B端用戶。
3.融合采編平臺建設
2022年,對中教智融云采編平臺進行了技術完善,5個融媒體記者站作為試點入駐云平臺,進一步優化“輿、策、采、編、發、傳、評”七位一體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流程。
四、服務責任
1.信息服務
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教育早新聞》欄目,每日發布校園內外教育資訊和天氣預報、穿戴出行等生活提示。全年制作報送《教育行業分析報告》《教育輿情內參》《“雙減”輿情分析報告》等各類分析報告100多份/期,制作發布教育情報240多期。針對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16期動畫短視頻總閱讀量達2200萬。
2.社會服務
報紙和新媒體開設心理會客廳,邀請心理專家做客融媒節目,幫助學生和家長應對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敖藤Y考試面試系列微課”21集短視頻課程,聚合全國優秀考官資源,為考生答疑解惑。每期微課瀏覽量都達到10萬+,成為考生的“面試寶典”??缒晖瓿闪硕瑠W特別融媒系列節目《冬奧課堂》,推出了主播體驗冬奧項目系列vlog等創新內容。
3.公益活動
全年刊發公益廣告43次。全年開展以“閱讀與人生”為主題的公益課,251天,33場直播,200萬人次線上參與,56個讀書社群,近萬名老師在群落中進行每本書21天的打卡跟讀。首屆全民閱讀大會期間,開展“閱讀診斷公益直播課”等。
五、人文關懷責任
1.民生報道
中國教育報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重大關切,通過專題、專欄、系列報道等形式,做好民生報道。精心策劃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報道,服務高校畢業生的普遍關切;圍繞青少年近視防控、疫情期間心理健康、體育鍛煉等問題,提供專業性服務;圍繞鄉村教育振興、城鄉教育一體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等,積極引導輿論創設良好氛圍。
2.災難和事故報道
重視災難和事故報道。重點報道涉疫地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同時根據形勢加大防疫策略、心理健康等專業服務的報道力度,相應報道累計達300篇。及時跟進四川蘆山地震相關報道,有力跟進了廣東、四川、遼寧等省份的暴雨災害報道,助力防災。
3.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情懷。4月5日推出“清明祭”特刊,致敬為民族執燈的人,弘揚教育理想、家國情懷。持續加大對基層教師的報道力度,傳播正能量。關注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群體,持續關注家校共育等。
4月5日“清明祭”報道版面 6月5日近視防控和疫情報道版面
六、文化責任
依托報網端微等不同傳播介質,開展多維度的文化層面的報道,不斷加強主流價值在輿論陣地的影響力,自覺擔負起主流媒體知識普及、社會教育、文化傳承的責任。
1. 報網端微等多媒介發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重大節慶日,推出重要評論、理論欄目和專欄等,以多種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周刊刊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等文章。積極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傳統,開設“大美邊疆”“老區行”等欄目,刊發10余篇系列報道。
2. 依托不同傳播媒介,努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每周推出文化周末、家庭教育周刊,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或二十四節氣,報網端微以圖文形式介紹相關知識。開展書香校園征集、舉行讀書十大人物盤點推選,教師喜愛的100本書推選展示等文化品牌活動,開展“今天,為什么還要讀古文”大討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教育報文化周末部分報道版面
3. 抓住重要節點,向廣大青少年開展科普知識教育,推動公眾科學素養培育
一是做好科學教育的政策宣傳,刊發系列評論和專業討論文章等。如刊發《提升科學素養要從小抓起》《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正當其時》等評論文章,微信推出《教育部發文:這個學科的小學教師將成為“重點培養對象”》。二是面向師生做好科學知識的普及,如在全平臺做好“天宮課堂”等中小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內容的預告、課程介紹、直播、課后總結等。三是面向老師和家長,宣傳如何開展科學教育,如2022年11月5日中國教育報微信推文《鐘南山:科學教育要從使命中培養興趣》等。
2022年11月5日微信推文截圖
七、安全責任
嚴格落實“三審三?!敝贫?,用好技術手段,人防加技防,確保內容刊播前后都有相應技術手段防范和化解錯誤風險。全年未發生原則性錯誤和重大工作質量問題。在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的報紙出版質量檢查中獲得行業報媒體第二名的好成績。
對所辦新媒體堅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管理,對新聞采編人員使用微博、微信等公眾賬號嚴格依規管理。
做好內部自查,開展全社范圍內安全自查工作,建立風險清單,完善報網端微等刊播審核制度建設,建立應急預案等,內部管理和采編業務制度健全,新聞采訪、編輯出版運轉順暢。明晰把關責任,嚴格落實“三審三?!敝贫?,每個崗位、環節具備“把關者意識”,都是稿件內容的審核者。做實“把關清單”,每個媒體、每個部門、每個版面都有針對各自領域特點制定的“把關清單”,認真核查,確保無誤。把安全生產的防范工作前置,做好定期專項安全檢查。
八、道德責任
1.遵守職業規范
持續落實落細《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國教育報刊社采編人員職業規范》和《中國教育報刊社關于增強“四力”落實“一線規則”實施辦法》,嚴格規范記者所有采訪活動,切實防范和制止虛假新聞。全年未刊發虛假新聞。嚴格執行《關于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杜絕有償新聞行為,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尊重原創和版權保護工作,自覺抵制侵權行為。
2.維護社會公德
堅持維護公序良俗,致力弘揚社會正氣,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大力傳播優秀教師故事,樹立優秀教師典型,弘揚教師敬業奉獻精神,積極傳播正能量。
本報記者(中)在采訪天津市靜海區獻血干部教師
3.接受社會監督
嚴格遵守新聞采訪規范,記者采訪均主動出示國家統一核發的新聞記者證。落實《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要求,對申領記者證人員資格進行嚴格審核,并在報紙和所屬網站、客戶端等進行公示。設立舉報電話,暢通群眾監督渠道。
九、保障權益責任
1.保障從業人員合法權益
為采編人員配備必要設備,全力保障新聞采編活動順利開展。強化經常性紀律教育,加強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教育及安全教育,全年無采編人員受侵害事件。
2.保障從業人員薪酬福利
全體人員按國家相關規定簽訂勞動合同,及時、足額支付員工薪酬,繳納“五險一金”,保障員工福利待遇。豐富職工文體活動,安排定期體檢,保障員工各類假期休假權利。
3.規范新聞記者證管理
及時為符合申領條件的采編人員申領新聞記者證,每年核驗持證員工情況,及時收回離職、退休等采編人員新聞記者證,嚴格規范記者證管理工作。截至2022年12月,中國教育報共有67名員工持有新聞記者證,年檢過程中未發現違規情況。
4.開展員工教育培訓
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多形式提升采編人員政治、理論和專業素養,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落實好采編人員“把關行動”,確保正確政治方向。落實“一線規則”,鼓勵全員深入聯系點調研采訪,大力提高新聞采編隊伍“四力”,切實提升新聞宣傳能力。2022年,線上線下開展多形式教育培訓,參與人員600余人次。
十、合法經營責任
嚴格實行采編人員和經營人員兩分開制度,嚴禁采編人員從事有償新聞、廣告、發行等經營活動,杜絕經營人員參與或干預新聞采編工作,不斷提升經營管理規范化水平。
嚴格遵守《廣告法》及國家及主管部門發布的法律法規、相關規范性文件,加強經營人員對媒體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學習,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守法意識。
堅持“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的要求,強調廣告、發行、產品和活動等經營工作導向正確,更好發揮廣告宣傳的輿論引導作用,有效防范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
嚴格落實廣告法要求,不斷完善修訂《中國教育報廣告刊登資質及刊發內容審核要求》《中國教育報廣告業務流程與管理》等制度,杜絕虛假、違法違規廣告,堅守“社會效益第一”原則。
建立專業化經營團隊,不斷提高經營團隊的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強調團隊成員的紅線意識、底線思維。
十一、后記
1.回應
唱響好聲音服務教育改革發展。2022年是中國教育報的“內容質量年”。全年采編工作以提升內容質量為工作導向,聚焦教育中心工作,把握方向和重點,做好“雙減”一周年、課后服務、勞動教育等重大和典型報道,專業化服務教育戰線廣大師生,回應群眾“急難愁盼”,助推教育改革發展。
拓展新形式做好政策融媒報道。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拓展報道形式,讓教育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不斷擴大影響力。2022年,融媒體報道國新辦、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等38場,開展重要教育政策解讀、重大教育成就綜述等報道工作50余次。15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會,在要聞版、深度版和新媒體平臺廣為刊播,生動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變化。聚焦“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報紙新聞版、智慧教育版、評論版和理論周刊版均推出專欄,網、端、微同步開辟專欄,報道教育戰線堅定推進教育數字化的經驗和專家理論文章。
擴大教育新聞宣傳傳播力影響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提升報道傳播力影響力?;親5《跟著總書記去學?!?、手繪《聽,黨代表講思政課》、原聲講述《聽見二十大》等,凸顯生動與新穎。多部門合作打造拳頭IP提升品牌價值,如中國教育報評論員、中國教育報讀書會、中國教育報好老師B端產品等。
2.不足與改進
2022年,中國教育報認真履行媒體職責,未被行政管理部門或行業組織作出行政處理、通報批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進。
一是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改進方向:加強內容布局調整,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績效評價,加大媒體深度融合力度,推動報、網、端、微各平臺互相借力、相互成就,進一步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努力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二是以典型報道引領教育改革。
改進方向:圍繞教育綜合改革領域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發掘好的新聞線索,加強選題策劃,扎實做好重大典型經驗報道,切實發揮其在推進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