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地位。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豐富資源。目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已逐漸走向常態化、系統化,積極探索非遺傳承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價值功能,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更是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呼應。
非遺傳承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指力求通過特定的方法、途徑讓受教育者接受并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知識結構和思想,達到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和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離不開文化之基,離不開非遺傳承帶來的無盡滋養。因此,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資源成為當務之急,尤其是民族地區更應該注重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利用,切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珍貴“養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文明智慧,承載了各族人在其獨特的文化場域所形成的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文化烙印,是培育中華文化認同的源頭活水,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道德教化、理想信念、情感認同等文化內涵是確認共同體成員身份、喚醒民族情感、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乃至國家認同強有力的催化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span>文化認同是從個體最基本的精神層面入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性條件”進行最大主觀效度的闡釋和價值賦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八膫€共同”思想是文化認同強大的精神后盾,動態化地呈現出各族人民在胼手胝足、守望相助共創的疆域共同體上,同舟共濟創造燦爛文化、孵育偉大精神、譜寫悠久歷史,以辯證的過程論角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性”條件和特質進行了剖析?!八膫€共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深化提供框架向度。無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疆域締造還是發展歷史,乃至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寫照。脫離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免淪于“空泛虛無”的境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各民族燦爛古老文明的再現,印刻著中華民族波瀾壯闊、滄海桑田的歷史記憶和各民族文化“美美與共”包容性的精神內核,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豐厚素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包括了各少數民族創造的文化,它們以不同的形態進入中華文化的整體之中,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兩者之間存在著“共在性、共生性和共意性”的同構關系,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豐厚的“家底”。文化的最內層是價值觀,最外層是符號,民族群體最為顯現的文化形式就是直觀可見的符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符號集聚著各民族勤勞致富的生存智慧、虔誠堅定的團結信仰、抗侮御敵的愛國大義、革命建設的偉大探索、改革創新的振興之作,流淌著紅色基因,閃耀著各民族文化的奪目光芒。各民族手足情深,共同擘畫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卓越篇章,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最強有力的底氣與資本。
非遺傳承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有力抓手
非遺傳承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實踐保證。非遺傳承與文化認同之間具有緊密契合性,非遺傳承是文化認同的內在固有屬性,是文化認同最直觀的外在行為表征,同時也是文化得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目標的必要條件。非遺傳承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起中介和橋梁,能夠連接各民族成員對集體記憶的追溯,加深人們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人民精神領域文化認同感、民族自信心、國家歸屬感,是實現“各民族一家親”心理認同幸福情境、強化民族團結進步的行動引領,成為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抓手。
非遺傳承是學校開展鑄牢中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過程。非遺是人們意識層面對“五個認同”的集中表達,如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巍山彝族打歌不僅是民族地域特色藝術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血液中寶貴的活態基因,凝聚著彝族人的智慧結晶。巍山彝族打歌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后代生動傳遞著彝族歷史文化發展、生產生活方式變遷等文化脈絡,為發掘校本課程提供教育資源,為學校非遺傳承提供介質,有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開展。有關巍山彝族打歌傳承的傳習所、博物館、相關校園活動、民俗節慶活動等都是學校開展文化傳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生態窗口。因此,非遺傳承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全面開展提供著力點,創設范式遵循。
非遺傳承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提升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效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兩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都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為主旨內容和價值依歸,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深層性關聯,非遺傳承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具有關鍵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環,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民族情懷是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長遠激發學生“生逢盛世,不負韶華”的奮斗熱情,樹立以“青春之我”圓“青春中華”之夢的遠大理想,勇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同時,非遺傳承也不斷形塑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期實現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年輕一代擁有美的心靈和美的視野,去感知美的世界。透過非遺傳承,學生們能夠洞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意義所在,并在潛移默化中將中華文化認同和非遺傳承意識內嵌于心。
非遺傳承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價值導向提供助力
非遺傳承為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當代價值圭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激發中華民族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旨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致力于激活共同體成員的強大信念,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非遺傳承強化“多元”與“一體”辯證關系,夯實我國民族關系持續良性發展,是增進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有效手段,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效思想基質。
文化自信來源于對民族生存狀況、民族榮譽感、民族前途命運發展的深切關懷與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閃耀的明星,在其傳承過程中向中國和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力彰顯了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異彩紛呈,增強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在其不斷和其他各民族優秀文化進行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迸發出無限激情,引導人們將一腔熱忱積極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實現我國民族大團結源源不斷注入新鮮力量。例如,1987年巍山彝族農民業余打歌隊應邀赴日本演出,2006年打歌隊參加了央視舉辦的“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展演,2008年“打歌之鄉——巍山音韻”節目在央視播出。打歌隊每一次的精彩表現無不讓人心潮澎湃,并讓人心生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非遺傳承有效強化了中華兒女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凝聚力,共同建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搭建溝通平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核心。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跳動著新時代的強勁脈搏,聚合著各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結著各民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愛戀、根植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信念。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出各民族獨特的人文個性和生態特征,在各類場域中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承,為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創造豐富的話語契機,助推實現各民族人民情合交融的美好愿景。
非遺傳承不僅提升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同時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文化認同離不開對文化的傳承,非遺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措施,對于規范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具有強大的效力。非遺傳承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一座共享的時空平臺,不僅促進各民族內部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而且能增強國家之間的交流互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漫長的歷史沉積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悠遠延綿,既是對本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寫照,也是共同體成員信仰的載體,塑造著中華兒女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性格,傳達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抒發的真摯情感和洋溢的性格也在不斷感染其他民族成員,為人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渲染氛圍,有效強化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在非遺傳承交互的過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交相輝映,形成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文化自覺與思想認知。
提升中華文化世界競爭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權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spa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當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政治定向作用。非遺傳承大大提升了中國文化的世界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想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就必須要加強自身實力,強化“硬實力”的同時,也要充分兼顧和利用文化這一“軟實力”。隨著國家發展和文化傳承相關政策的引導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走向了全國,而且也成為我國對外溝通交往中的一張特色名片,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占有一席之地。它以更具體形象的方式立體展示其文化內核,描刻中華精神面貌,讓中國不僅以其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贏得尊重,更以其瑰麗的文化征服了世界。
非遺傳承對于國際間的文化互動具有進階性的助推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非遺為提高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提供豐富的語料資源,推動構建人類共享資源體系。非遺傳承給人帶來的視覺、聽覺、觸覺盛宴極大鼓舞著世界各族人民跨越民族、種族等多種界限,直擊心靈間的觸動,有助于消減民族偏見,逐漸突破原有的文化障礙或隔閡心理,化解民族“刻板印象”。同時,非遺傳承能夠充分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利于營造“民族互嵌”社會和諧氛圍、安全的文化心理環境,打牢人們內心深處的共同體信念根基,極大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作者普麗春系云南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費洋洋系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倫娜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tjlbz.com All Rights Reserved.